文/陳穎
第二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選了《石牆風暴》(Stonewall)為開幕片,無論國內外都是未上映已爭議連連,彷彿也逼得大家不得不以批判的角度檢視之。但是除了年度LGBT的重點大作(無論是電影很大,還是批判很大),這屆影展有幾部小品其實也很精彩,例如來自墨西哥的《月光下,我和你》(Four Moons)。倒不是說小品就缺乏批判意識,而是它們總是能在不經意之間,殺你一個措手不及。
▲《月光下,我和你》劇照(圖/酷兒影展提供)
《月光下,我和你》由四個故事組成,情節上並無關連,但組合起來卻儼如(男)同志人生的四個階級:有喜歡上表哥的十一歲男孩、有久別重逢繼而互生愛意的昔日童年玩伴、有相愛十年的中產情侶、有在三溫暖買春的退休老教授。四個故事都可說是某種求愛記,但也有各自的隱憂和遺憾──男孩喜歡的表哥是個恐同,某次被男孩說服露屌後,竟然惱羞成怒慫恿同學霸凌男孩;能夠跨過「號碼障礙」(誰當一號、誰當零號)的童年玩伴,卻無法跨過奉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觀感;就連早已跨越社會觀感、令人欽羨的十年情侶,也有跨不過的「七年之癢」,終於落入一方執意分手、一方死纏爛打的困局;老教授為了與心儀的男妓片刻溫存,不惜盜用孫兒的教育基金。求愛或許是每個人的人生風景,求愛不遂亦是,但當說到恐同、貶陰與排斥「異常」的社會大氛圍──諸如針對性向的校園霸凌,又如十年情侶的其中一方竟嫌棄對方不夠「陽剛」;以及那些上不了檯面、只能在地下進行的酷兒情事,例如BDSM夜店、同志三溫暖──這部電影依然是專屬同志的。
然而,這部電影不只是要給那些承受壓迫的同性戀者的,它還要安慰那些同性戀者身邊的異性戀者。戲中同志角色以外的異性戀配角同樣值得注意,比如其中一名童年玩伴的母親,當兒子正經八百要跟她出櫃,她卻打斷說父親已經不在了,她無法獨力承受這種事,然而後來察覺到兒子失戀(畢竟沒有事是可以暪得過母親大人的),還是主動給予最適時的安慰;又如男孩的父親,雖然在得知兒子遭霸凌的原因後怒火中燒,隔天卻在後園裝上沙包,不是要兒子藉著練拳而變man,而是要他學會保護自己。就好像《醉.生夢死》裡的母親(呂雪鳳飾),不欲大兒子(黃尚禾飾)是同性戀,未必是恐懼男人與男人相愛這件事本身,而是社會的冷漠、殘忍、麻木不仁,身為異性戀的她其實並不比同性戀的兒子知道的少。
我喜歡勇敢探索性向的男孩,以及他外剛內柔的父親;我喜歡雖然拒絕承認自己是同志,卻把一號位置讓給對方的童年玩伴之一,那不見得會比公開宣稱對方為情人容易;我喜歡十年情侶中,被劈腿、被嫌棄卻仍死纏爛打的那方,最害怕的不是對方不要自己,而是自己再無力去愛,但我更喜歡這個故事對中產同婚的嚴厲批判。但我最喜歡的,是老教授與男妓之間超越金錢與肉體交易,甚至超越性向的一段友誼。這故事不只肯定了老年同志的情慾,也肯定了男人與男人之間,既可以是同志,也還有同志以外的更多更多。
這是一部(男)同志電影,但它沒有停在性向霸凌、男男愛情、同性婚姻、老年同志,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議題。它還要往更遠的地方去,如同老教授執意邀請男妓到大學為自己舉辦的致敬典禮,親耳聽他朗誦為他所寫的詩,作為送他回家鄉的禮物(男妓受感動也自己買了一本詩集,讓老教授簽名,在回家的火車上細讀)──在同志愛慾的甜蜜與痛苦之後,還有更長的路、更值得期待的未來。
要看更多請下載《娛樂星光雲》APP
讀者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