塗翔文/影展的本質在哪裡?

文/塗翔文

影展是文化活動,它的舉辦必然有其本質上的意義所在。許多歷史悠久的大型國際影展,以追求彰顯電影美學為主旨,在嚴格的籂選、審片與節目規劃的機制之下,甚至可以執全球影壇之牛耳,放映世界頂尖的最新作品,一如大家熟悉的坎城、柏林、威尼斯這類國際級大影展。至於相對而言規模較小的國家級影展,則可能以拓寬地域性觀眾眼界與觀影需求為主要目標,即使不見得邀得到那麼多所謂「世界首映」地位的嶄新作品,也以期在本地院線市場以外的茫茫影海之中,為當地影迷挑選難得一見的各國佳作,像即將上場的金馬國際影展、高雄電影節及台北電影節等等。

這不是個太困難的標準,也不是個做不到的苛求。

▲ 《山河故人》導演賈樟柯帶著趙濤、董子健,與入圍金馬獎的李鴻其等人一起出席桃園電影節開幕酒會。左二為桃源市長鄭文燦。(圖/記者林淑娟攝)

眼見剛剛才開幕啟動的「桃園電影節」,風風光光迎來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作品《山河故人》作為開幕片,展開序幕。但翻開影展的節目手冊仔細一看,這個影展在節目策劃上的內容,依據多年來參加、籌辦影展的經驗,實在不敢苟同。看不出實際明確的影展主題方向也就罷了,片單裡泰半都是早已在台灣院線制裡商業映演過的電影。依據日前桃園市文化局公佈的1700萬元預算標案,這樣的節目片單,既悖離於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影展常態,亦讓人難以理解,花如此預算做出來的影展,究竟目的為何?

影展之所以與一般戲院上映的商業影片不同,就在於它的「獨特性」。全世界電影市場浩瀚如繁星,能被商業系統引進台灣市場的影片,永遠都是九牛一毛,影展便是補其不足的重要文化活動。一般影展的基本要求,當然是以「台灣首映」為影展選片的最低標準,針對各個影展自己的影展屬性,讓策展人或團隊在世界各地的片海中尋覓、斟酌,精心挑選之後,再編排成一個足以代表影展特質與性格的節目片單,以補院線商業機制之不足,亦有文化上海納百川之目的。這是策展人的工作,也是每個影展的核心。

但今年的桃園電影節端出了60餘部影片,僅有約1/3的作品,被標示為「台灣首映」,而其中還有許多不知是誤植還是故意魚目混珠的部份(例如中國片《殯棺》早在去年金馬國際影展就已演過;《再見了,菲林》去年CNEX影展就已映演過,兩者皆非「台灣首映」)。這些所謂「台灣首映」的影片,絕大部份都是已被台灣發行片商購進台灣版權的影片,而是從台灣各大片商的片單裡邀集而來的,光看影展的組織架構裡,連最基本的「國際聯絡」這個職稱都沒有,亦可窺之一二。更離譜的是,其餘2/3的節目內容,更是台灣早就在院線映演過的電影,其中還包括全台幾十家戲院上映過的《青田街一號》、《風中家族》、《我的少女時代》等,甚至還有影展同時間正在桃園三家商業戲院裡正式上映的《百日告別》。

▲王大陸、宋芸樺受邀擔任桃園電影節代言人。(圖/記者林淑娟攝)

桃園與台北的地理距離極近,大部份藝術片即使沒有在桃園映演,也在台北商業上映過,甚至有的還早就發行了DVD。一個1700萬預算的國際影展,端出來的電影遠遠超過一半以上都是「二輪電影」,這樣的電影節本質何在?意義何在?究竟把桃園市民當成什麼樣的觀眾看待?更不用說,這些大部份台灣片商的影片,在影片版權費上所耗費的成本,絕對比全部都購自國外新片的放映費要來得低上許多。光以成本的概念來觀察,這樣的預算到底是如何分配執行一整個影展?亦同樣令人好奇。

地方政府辦影展,風起雲湧,好像變成一種「流行跟風」,以為影展是最速成的文化政績,搞搞紅毯、記者會,辦辦座談、映後QA,上上媒體版面,就算交差了事。其實辦影展一點都不簡單!絕不是隨隨便便挑挑片子,然後點指兵兵,標上幾個冠冕堂皇的單元名稱或主題,就可以矇混過去。請問所謂的「台灣新影」,除了《百味人生》,究竟其他的影片「新」在哪裡?所謂的「紀錄桃園」,是拍桃園的紀錄片、桃園人拍的紀錄片,還是只在桃園「放映」的紀錄片?如此輕鬆就能提出的「大哉問」不勝枚舉,作為一個有經驗的影展工作者,甚至只是一個資深的影展觀眾,看著這樣虛應故事的節目內容與編排,實在匪夷所思。用公部門的預算,以文化之名,升格為直轄市之後的桃園市今年再辦電影節,沒有進步就算了,更不該是這樣令人失望透頂的結果。

我在大學教「影展行政」課,跟班上的同學們聊到桃園電影節,不用我開口批評,他們就有一大堆說不完的意見,最後簡直成了「反面教材」,用來對照其他規規矩矩、認真舉辦的國內外影展。我一向覺得不該對別人的策展內容指指點點、自以為是的公開批評,因為每個策展人或團隊,都有他們獨特的思維、品味與目的性。但比起以往有些影展時常遭到評論者嚴苛的評價與檢驗,這般根本在專業低標以下的節目內容,更不該無人聞問建言。無論文化局或得標的影展執行團隊,到底是真不懂還是假迷糊,這樣一個「非典型」的電影節,從上到下、從內而外,即使今年木已成舟,面對未來,一切都需要好好再被重新檢視一番。

●塗翔文
淡江大學傳播碩士,研究武俠片。曾任第13-15屆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等職,現為電影工作者,並為〈聯合報〉、〈財訊〉、〈明周〉、〈ELLE〉等撰寫專欄。編著〈電影A咖開麥拉〉、〈瑞典電影〉,曾以《第四張畫》入圍金馬獎原著劇本獎。

娛樂星光雲網站開站,來看新聞、拿獎品!

手機要看更多請下載《娛樂星光雲》APP 

►►►iOS:點我下載。

►►►Android:點我下載。

分享給朋友:

※本文版權所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。[ETtoday著作權聲明]

讀者迴響